雖然中國在人工魚礁建設方面取得了諸多矚目的成績,但相對于日本、美國、韓國等較發達國家而言,中國關于人工魚礁的運用多借鑒國外經驗,研究水平多停留在表面現象的描述上,尚缺乏充足的理論基礎和必要的定量研究,特別是在人工魚礁的結構設計與優化方面仍有很多問題尚未明確。人工魚礁設計,是人工魚礁區構建活動預先進行的計劃。
人工魚礁區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投資巨大,一旦魚礁投放后將很難更改,礁型及布局方式的選擇將直接決定礁區建設的成敗。因此,在人工魚礁結構設計方面亟需必要的理論指導和科技支撐。本文從人工魚礁結構設計的基本原理、現狀、依據與方法,以及人工魚礁區建設模式方面入手,對人工魚礁結構設計的研究成果與進展進行闡述,以期為人工魚礁結構的優化設計和探索新的人工魚礁區建設模式提供科學參考。
人類通過勞動改造世界,創造文明,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最基礎、最主要的創造活動是造物,人工魚礁正是起源于此。目前普遍認為,人工魚礁是通過流場效應、生物效應、避敵效應而發揮其作用的。人工魚礁投放后,首先在其周邊及內部形成上升流、加速流、滯緩流等流態,一方面不僅可擾動底層、近底層水體,提高各水層間的垂直交換效率,形成理想的營養鹽轉運環境,為礁體表面附著的藻類和海洋表層水體中的浮游生物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而且還可以提供緩變的流速條件供海洋生物選擇棲息,這是其流場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