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擇修 復材料的依據:
只要基層混凝土的性能與所采用的修補材料相互匹配,修 復的結果就會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因此,從這個目標上看,選擇合適的材料是必要的。選擇材料時應考慮的性能包括:體積穩定性、熱膨脹系數、彈性模量、滲透性、化學相容性和導電性能。
2.選擇修法應考慮的因素:
評價選擇材料時往往有兩種途徑,一是模仿地使用,二是充分理解并能預期其性能。模仿的方法有用但不可靠,理解才是可靠的。必要的選擇步驟如下:
(1)確定修補后的使用條件; (2)確定施工特點; (3) 確定施工;(4)確定材料使用限制因素; (5)進行盡可能多的材料試驗; (6)報告試驗結果; (7)選擇合適的承包者或施工隊伍; (8)制訂施工操作規程。
3.修補材料要求: (1)要與周圍材料一樣耐久; (2)對施工準備要求低;
(3)應允許很寬的溫度和濕度范圍; (4)要與基層有化學相容性; (5)與周圍材料有相似的顏色和表面紋理。
由于混凝土具有原料豐富,價格低廉,生產工藝簡單,同時還具有抗壓強度高、耐久性好、強度等級范圍寬等特點。也使得混凝土成為土建工程中用量較多的一種建筑材料,并在現代土建工程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建筑中的混凝土施工技術,對于整個工程的順利完工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探討其施工技術能有 效地我國的建筑施工水平,更好地促進我國的建筑行業健康發展。
我國以前的民用房屋和工業廠房,結構設計雖然采用可靠理論設計算法,實質上僅能滿足安全可靠指標的要求,而對耐久性要求的考慮不足,且由于忽視維修保養,現有建筑物老化現象相當嚴重。混凝土耐久性問題是指結構在所使用的環境下,由于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引起結構的長期演變,終使混凝土喪失使用能力,即所謂的耐久性失效。耐久性失效的原因有很多,有抗凍失效,堿骨料反應失效,化學腐蝕失效,鋼筋銹蝕造成結構破壞等,產生以上問題在前期的主要表現為混凝土強度不足。盡管混凝土的強度和耐久性是不同的概念,但又密切相關,他們之間的本質關系是基于混凝土的內部結構都與水灰比這個因素直接相關。在混凝土能充分密實條件下,隨著水灰比的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降低,混凝土的抗滲性能提,因而各種耐久性能也隨之提。此外,在排除內部破壞因素的條件下,其抵抗環境侵蝕破壞的能力也越強。